人生就是不停地迭代

此为阅读《富兰克林自传》的书评。

本杰明 富兰克林位于费城的墓地上,有两块墓碑,一块是他自己写的:

Printer.

一个印刷匠。

另一块是后人题的,相当豪壮:

He tore from skies the lightning and from tryants the sceptre.

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政权。

历史上牛逼闪闪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人生,或者至少人生的某一阶段,都经历了速度惊人的迭代。这种迭代,内在体现在思维、抱负和能力,外在体现在影响力和成就,使得富兰克林能从一个印刷匠成长为美国国父。

迭代的推动力

推动一个人迭代的推动力是由内向外的。一个人思维、能力、眼界的提升推动了他的影响力和成功。在内在迭代的过程中,优秀的人会自己创造外部的机会,而不是等机遇来敲门。纵观全书,有三个因素对富兰克林的迭代至关重要:

  1. 博览群书,(包括万卷书和万里路)

  2. 广交益友,(人脉在哪儿都重要)

  3. 输出能力。(包括说话和写作)

这三个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力也是由近及远的。读书以获取知识、提升眼界、锻炼思维。交游以建立人脉,在朋友圈中建立信用。演讲与写作得以将自己的思想广播,形成更大的影响力。而且这三个因素都有很强的复利效应(compouding effect)。读书越多,会发现未知的越多,因此会读更多的书。交一个朋友,有机会认识朋友的朋友,社交网络会几何式增长。输出能力让你收获听众和读者,而人又有从众心理,因此你的从者会越来越多。任何一个事物一旦进入复利的循环,都会势不可挡。除此之外,这些因素之间还是正相关的,多读书能帮助你结交益友、提升写作,交友能开拓视野、练习表达能力,能说会道又能帮你提升人际关系。

迭代与时间

人们通常会把一个人的经验、能力和时间挂钩。比如,我们会以一个人的从业时间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比如,“一万小时定律”。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实际上,如果要画一个图,纵轴是一个人的能力的话,横轴应该是迭代次数(iteration),而不是时间。有的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完成质变、少年成名,而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原地踏步。像富兰克林,二十岁时还在做印刷匠,三十岁时已经成为宾州的州议会秘书、进入政坛。这十年时间里,他成功建立自己的印刷所、组织读书会、创办报纸,而他之前的同行却做了一辈子的印刷匠。The Beatles从默默无闻到轰动世界也就10年的时间。难得的是,在这10年时间里,他们发了13张专辑,每一张专辑都不断突破、挑战新的风格。所以,重要的是迭代的效率,而非时间。

迭代的连续性

迭代的过程具有连续性。这是因为,书无法跳着读、思想不会突变,二十岁出头、刚开始写社论的富兰克林不可能直接去起草《独立宣言》。迭代过程中每一个节点的状态往往以前一个节点的状态为前提,任何一个节点都无法跳过。这一连续性决定了我们无法一蹴而就,但也有其好处。当我们设立一个尚不可企及的目标的时候,我们可以预判自己要迭代的轨迹,设置阶段性的目标节点。例如,我有一个理想的工作。要得到这份工作,我得先读一个硕士研究生。在此之前,我得先能顺利通过考研。而我考研的短板在英语,因此我得先学好英语,最好六级能考过多少分。要考六级,我从现在开始就得安排好学习备考计划。当我们从长远的迭代节点推导出中期的迭代节点,再推导出短期的迭代节点的时候,我们做事就有了方向和目标感,让我们从小事开始积累,从而慢慢迭代,离目标越来越近。另外,这个迭代的计划要随着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随机应变。

迭代的反人性

迭代还是反人性的,因为它需要一个人不断的否定自己。就像健身一样,肌肉要重建之前先要经过痛苦的撕裂。如果一个人总是呆在舒适区、没有挑战,他会更容易自我感觉良好、把运气当能力、拒绝别人的意见,从而停滞不前。就像电影《岁月神偷》里说的那样,人生总是一步难、一步佳。有了前面的难,后面的佳才更有意义。当一个人日益精进之后,越往后,迭代的挑战会越大。一方面,当你能力越强,就得要更大的问题才能让你提升。就像越强大的肌肉需要更大的重量来训练一样。另一方面,水平越高的人需要更强大的心理来否定自己。因为卓越的成就、对自我能力的自信、社会的尊重都会强化“我很好、我是对的”这一自我认知,让一个人更难承认自己的错误、放弃迭代的努力。

读富兰克林自传的一大收获就是,他努力告诉我们迭代是可行的,迭代并不需要罕见的天赋、优越的出身、仅凭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达到。也许,最终不可能有富兰克林的成就,但是,单单是超越自己就已经足够激动人心。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在看鬼灭之刃。热血漫画广受欢迎的原因,就是少年的成长和迭代总是让人热血沸腾。我希望我十年之后再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对照此时的自己,同样令我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