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
人与人交流,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粤语里面称交谈为“倾计”,也说明了倾听至少占了交流的一半。但是,很多人对听的重要程度的认识依然是不准确的。实际上,听不是和说一样重要,它比说重要一个量级以上,重要到你可以只听不说就可以完成一场高质量的谈话。
听并不是一个简单而肤浅的事情,好像只要生了一对耳朵就能做到。听和很多重要的任务一样,有其目标性。根据场景的不同,倾听的目标可以分为四种。第一,listen for appreciation,为了欣赏而倾听,例如听音乐会。第二,listen for comprehension,为了理解而倾听,例如听老师讲课。第三,listen for empathy,为了共情而倾听,例如听失恋的朋友诉苦。第四,listen for evaluation,为了评估而倾听,例如听手下汇报工作。倾听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识别我们所在的场景,并且明晰听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一开始就混淆了听的目标,交流就容易南辕北辙。生活中,男女之间的隔阂常常由此而来。当你的一个女性朋友向你抱怨工作的不顺心,自以为是地建言献策并不能安抚她的心情,反而把自己摆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令人厌烦。《随园诗话》里面有两句诗说的也是如此:“也应有泪流知己,只觉无颜对俗人”。名落孙山的举子只能和知己谈心寻找共情的安慰,和俗人倾计不过是对牛弹琴。
既然听也是一件有目标有结果的任务,那么要实现其目标和结果也必然有方法可循。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与其被动地接受声波,不如主动地运用倾听之法,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方法运用得当,我们甚至可以不下一句判断就可以改变对方的想法,潜移默化地施展自己的影响力。第一,适时地refrase对方的话能让倾听更有效。《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面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提出,有效沟通的第一阶段就是复述语句。这里复述,并不是简单地附和“是的”、“没错”,也不是机械地重复对方说过的话,而是要经过自己的理解再表达。尤其是在对话刚开始的时候,通过复述这一技巧,我们能更快地赢得对方的信任,从而让他袒露心迹,让交流走进更深入的层次。第二,带着好奇心去问问题。在工作中,当你与同事产生不同的看法的时候,提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策略。善问问题,我们能仔细地理解同事的观点和逻辑,甚至和你的同事一起发现观点中的漏洞和缺陷。这一好处在于,这些漏洞和缺陷是同事主动发现的,而不是你单方面指出的,同事之间也不会因此心生芥蒂。此时,如果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更好的方法,也不应该直接抛出,硬让别人接受。通过引导性地问一系列问题,例如“如果把这里稍稍修改成这样怎么样?”,“这里可不可以换成另一种方法”,将你的同事渐渐引导至你的思路上去,反而更容易达到输出你的观点的目的。因为,在回应你的问题的过程中,你的同事是以主动的方式想到了你的思路。这一主动性,会让他更认同这一观点、并且在之后实现的过程中更加有积极性。总而言之,通过问问题,我们将说服的过程(persuasion)变成了一场启发(inspiration)之旅。
牢记听的技巧能让我们在沟通中游刃有余,但是不免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时间久了,当你交流的对象发现了你的套路,会有一种被操纵(manipulated)的感觉,继而失去对你的信任。因此,长远来看,除了技术层面的练习,更重要的是mindset的修炼。我们需要在沟通的过程中尽量淡化自我的存在,换位思考,真诚地倾听并理解对方的思路和情绪,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听的技巧,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回想起学生时代的老师,经常能感受到好的老师和差的老师在倾听上的差异。为什么有的老师给人感觉像朋友像亲人、全然没有老师的架子?有的老师却总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好的老师愿意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把自己摆在很边缘的位置,而差的老师却尤其看中自己的权威,只希望学生向自己屈服,却并不真正关心学生所想。在交谈中,过于放大自我,漠视别人说话,抢着发言,言辞犀利等等,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是不自信的表现。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来自于这种追逐群体地位的零和游戏。另外,过度关注一时的是非对错,从而忽略交流所要达到的目的,其实是落入了短视的陷阱。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设定好沟通的目标是要想出一个更好的方案,那么交流过程中谁对谁错就不再重要,从别人的观点中汲取营养更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在交谈中当一个egoless的隐形人,把空间留给对方,反而能让我们走出自我的迷网,让交流结出硕果。
交流沟通每天发生,一点点沟通能力的提升,经年累月,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遗憾的是,很多人把口才当作沟通最重要的能力,过度强调说,结果只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即使强如Steve Jobs早年也是错误地将自己言语的锋芒用在了和同事的沟通中,因此不可避免地伤害到其他人的感情,最终被逐出自己一手创办的苹果。 不是说输出能力不重要,而是输出能力应该在其他舞台上大展拳脚。当我们演讲、写作、录Vlog的时候,好的输出能力帮助我们尽情展示才华,吸引粉丝。但是在与人交流中,这一能力却要有所收敛,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Reference
本文的很多观点和灵感来源于这个宝藏视频Influence Without Authority,推荐读者反复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