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与市场波动

wakesurf

格雷厄姆的《The Intelligent Investor》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The Investor and Market Fluctuations。其中的很多观点都具有哲学上的启示性,读后令人感觉洞明。因此,将其翻译成中文,以助深知。

如果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短期的债券里面(比如,七年或更短),那么他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但是,更长期的债券会有相对更为剧烈的价格波动。如果是股票的话,那么每几年的时间里,股票市场几乎一定会有大起大落。

投资者需要事先对这些波动做好财务以及心理上的准备。这样,我们才能通过选择优质的股票、在有利的价位买入和卖出,在变化的市场中获益。但是,实际情况是,市场的涨跌常常诱使我们产生投机的心态和操作。关于投机的弊端我们听得很多,但是能做到者却寥寥无几。因此,我想要再次强调:如果你想要投机,请确保自己头脑清醒,知道这最终很有可能造成损失。另外,要减少投机的金额以降低风险敞口,并且将投机的行为与你的投资体系分离开来,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

这一章节,我们将着重谈股票价格的波动。特别地,我们会通过回顾股市的历史数据来看,我们长期地持股不动、抑或者熊市地点买入、牛市高点卖出会给我们分别带来怎样的回报?

用市场波动引导投资决策

既然再好的股票都会经历循环往复的剧烈波动,聪明的投资者应该能从这些上下摇摆中看到很多机遇。有两种可能的方法:时间法和价格法。

  1. 时间法是通过预测价格的走势,在上涨前买入,在下跌前卖出。
  2. 价格法则是通过对公司估值的研究,在低于估值的时候买入,在高于估值的时候卖出。

对于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来说,价格法可能简单的意味着不要给想买入的股票付出太多的溢价,以尽可能确保本金的安全;与此同时,对市场的波动则不必太过挂怀。

我们相信,回看历史数据,两种方法都能够创造丰厚的回报。但是,我们也同样相信,如果投资者只强调用时间法来预判价格的趋势,那么他最终只会变成一个投机客。对于外行来说,这种投机往往并不明显,甚至华尔街都不以为意。在实际情况中,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员以及投资顾问似乎不约而同地相信,不管是投资还是投机,对市场的预测都是必不可少的。

当我们远离华尔街,冷静地动动自己的脑子,就会对预测市场的可行性产生一些怀疑。新闻里,这些每日预测层出不穷,常常自相矛盾,很难令人相信。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听从这些预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经意间被灌输了一种观念:预测股票的未来走势很关键,并且金融人士的预测比我们自己的更可靠。

此处,我们不对预测市场的利弊过多分析,因为关于这个话题已有大量的讨论。毫无疑问,有一些人能够通过分析市场的走势赚钱,但是将这个结论引申到一般的投资者身上就很荒唐了。要是一般的投资者都正确预测了市场走势,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一齐卖出股票,那么还有谁会来买呢?如果你想要通过预测市场获得长久的成功,你就需要预测市场里其他所有投资者的买卖决策,并且做出比他们更好的决策出来。然而,这件事不管在逻辑上还是在经验上都站不住脚。

时间法还有一个陷阱常常被人们忽略。对于投机客来说,他们心理上还会考虑时间成本,因为他们往往想要在极短的时间里急忙获利。要持有现金等待一年,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然而对投机者来说,则意味着错过很多做波段的机会。对于投机者来说,持有现金的好处仅限于之后能在更低的价格买入。

从时间法的角度来看,道氏理论的出现不是没有原因的。道氏理论从股价的蜡烛图中寻找某种“突破”的信号,来判断股价接下来的走势。据统计,道氏理论在1897年到1960年代早期之间的市场中确实应证了它的作用。在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道氏理论成功地在1929年指数306点的时候给出卖出信号,让它的拥趸成功地躲开了漫长的熊市;同时,它又在1933年指数下探到84点的时候给出买入信号,之后市场亦开始走牛。然而,一份更细致的研究发现,从1938年开始,道氏理论的有效性开始出现剧烈的下降。彼时,正是华尔街开始认真把道氏理论引入市场分析的时候。从此之后,道氏理论常常让投资者在一个合理的价格卖出股票,随后又让他们在一个更高的价格买回来。此后三十年,道氏理论所带来的收益已比不上买入并持有道琼斯指数。

以我观之,根据大量的研究来看,道氏理论的陨落并不是偶然。它揭示了市场预测法则的一个内在特点。这些法则之所以得以在一定时间内成功,是因为它们总结出了过去市场的一些统计上的规律。但是,一旦它们流行开来,它们就不再实用。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过去的统计规律会渐渐不再适用。第二,当这些法则追随者众时,本身就会对市场的走向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得市场的规律被抵消。此时,一旦这些理论给出买入或卖出的信号,很容易造成市场的踩踏,而这对一般投资者来说弊大于利。

低买高卖不容易

我们相信,一般投资者是无法在价格变化之前做出预测来盈利的。但是,投资者是否可以在价格业已变化之后采取行动呢?比如说,在股价暴跌后买入,在暴涨后卖出?事实上,在1950年之前,这个方法确实非常奏效。有很多精明的投资人在熊市买入、牛市卖出获利。从1897年到1949年,市场一共经历了十个完整的牛熊周期,其中六个不超过4年,四个历时六到七年,最长的一个达到了11年(1921~1932)。这些牛熊变换里,牛市的涨幅一般在44%到500%之间,大部分的涨幅在50%~100%。相对的,熊市的跌幅一般在24%到89%之间,大部分的跌幅在40%~50%。

几乎所有的牛市都有着共同的特征:(1)创历史新高,(2)高市盈率,(3)比债券收益率更低的股息,(4)投机成风,(5)劣质股扎堆打新。乍想之下,聪明的投资者应该能根据这些特征判断牛市和熊市,并且在熊市买入牛市买出。也确实有很多方法通过观察估值和股价变化的幅度来给出买卖的建议。

但是,事实上,市场也会经历很多状似牛熊周期的剧烈波动。这让投资者对牛市和熊市的买卖点位的辨别变得复杂。尤其是1920年代末的大牛市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即使是1949年,面对即将到来的史无前例的大牛市,也很少有人能有把握地大举建仓。

回看过去的二十年,虽然市场宏观的牛熊周期在一直重复,但是市场并没有重复它之前的微观行为,这让那些高买低卖的技术面信号没能发挥作用。因此,通过技术面的法则来判断熊市或牛市的买卖点位变得不切实际。我们建议,根据股价的高低,将部分股票卖出换成债券,或者相反。(即格雷厄姆建议的rebalancing,股票和债券的仓位保持在五五开。)

投资公式的陷阱

在1949~1950股市开始起飞的时候,很多人对利用股市周期进行投资的方法趋之若鹜。这些方法通常被称作“公式投资计划”。本质上,这些公式都是在说,如何在市场上涨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减仓套现。其中一些公式建议,市场涨到一定高度就买出所有持仓;另一些推崇,股票回撤一定比例再卖出。

这些方法不仅逻辑上合理,在过去多年中也带来了不错的结果。但是到1950年代中期,这些方法流行开来之后,它们却与新的市场脱节了。很多遵照此法高位减仓的投资者之后再也没能在低位把股票买回来。 1950年代的投资公式和1930年代的道氏理论非常相似。一旦它们被大众所追捧,消亡就成了它们的宿命。更深一步说,在股票市场里,如果一个赚钱的方法简单到人尽皆知,那它就不再可靠。投资的成功注定是少数人的勋章。哲学家斯宾诺莎的一句哲学名句同样可以送给华尔街 (这句话也是笔者的motto,此处不做赘译):

All things excellent are as difficult as they are rare.

投资组合的波动

任何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注定会看到自己的投资组合一直在波动。即使你只持有那些财务稳健的权重股,波动同样无可避免。举例来说,在1964到1966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从890点上冲到995,在1970年跌至631,又在1971年收复至940点。因为指数里面的个股的波峰和波谷往往是错开的,所以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波动其实远小于指数包含的个股。而指数之外的小公司的股价波动更为剧烈,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长期回报更差。身为投资者,应当要做好心理准备,迎接哪怕50%的上涨和下跌。

一个认真的投资真不会相信数天或者数月的市场波动就会让他们突然变富或者变穷。但是,如果看更长的时间呢?更长时间内更大的市场的起伏会对投资者的心理带来更大的考验。市场的大幅拉升会给我们带来即刻的满足感,同时也会诱惑我们做出轻率的决定。市场上涨让我们持有的股票升值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拷问:股价是否已经过高了?现在该不该卖?为什么之前低点没有多买一点?面对牛市的乐观情绪,我们更容易在过高的价格加码买入,这是非常危险的。理性的投资者需要非常大的意志力开克服这一羊群效应。

正因为人性上的上述弱点,我们建议投资者在债券和股票上进行一些分散投资。这一好处在于,它可以让闲不住手脚的投资者在面对市场的变化时采取一些行动。当市场大涨时,他可以时不时地卖出部分股票并买入债券;当市场大跌时,他可以卖出部分债券买入股票。这些操作可以给躁动的投资者们一些发泄的窗口。如果,投资者能形成正确的投资思维,他们还会因为自己的逆向操作感到快乐。

价值与市值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评估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我们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意味着我们拥有了这家公司的一部分生意。这份所有权会赋予我们两种权利。一方面,我们拥有了和公司的股东或者合伙人类似的地位。这时,我们所拥有的资产取决于公司的盈利以及资产。我们也可以通过最新的资产负债表算出我们所持有的公司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数秒之内按照市场给定的价格卖出我们所持有的公司的资产。

近几十年来股市的发展让一般的投资者越来越依赖市场的报价进行交易,而忽略了自己作为公司资产的所有者的身份。一大原因是,那些成功的公司的市场估值往往要高于它们的净资产价格。投资者们给这些优秀的公司更高的溢价,其实是在押注它们将来能兑现业绩成长的预期,这本身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这一优质公司享受高溢价的现象如今已非常普遍,但是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它反映了股票市场定价的一个内在矛盾。一个公司有更好的业绩和前景,它就会享受更高企的溢价。但是它的溢价越大,它的估值就越会丧失一个公认的基准,因此,此类公司的估值更容易受到情绪和市场环境的影响(牛市过高、熊市过低)。最终的结果就是,越成功的公司,投机的行为越盛,价格的波动往往也越大。

上述的推论解释了为什么那些盈利稳定的优质公司常常会有非常异常的价格表现。我们最喜欢的一个例子是IBM。它的股价在1962~1963年的七个月时间内从607跌至300。1970年,在两次拆股之后,它的股价从387跌至219。类似地,另一家盈利更强劲的公司施乐的股价在1962~1963年从171跌至83,在1970年从116跌至65。这些惊人的下跌并不是源于对这些公司发展前景的担忧,而是因为对这些公司所赋予的高溢价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综上所述,对于保守的投资者而言,选股时最好能选择估值接近净资产价格的公司。最好估值不要超过净资产价格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估值下买入股票,能让我们在波动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保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接近净资产价格的位置买入股票并不意味着这笔投资安全无虞。投资者还需要保证该公司有合理的市盈率、有强劲的财报、以及良好的增长前景。这也许看起来要求太多,但是,除非是在疯狂的牛市顶部,这些条件并不难满足。只要投资者能够摆脱公司所谓高成长性的诱惑,他一定能找到很多满足条件的估值合理的公司。

在1970年末,超过一半的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公司的估值在净资产价格附近。其中最著名的公司AT&T的估值甚至在净资产价格以下。此时买入这些公司的投资者,可以比那些花高溢价买入股票的人,更加独立地看待市场的波动。只要这些公司的基本面仍在,这些投资者可以不必太过理会市场的起起伏伏。相反,他们可以用更加从容地心态在市场的波动里做做波段,博取更多的收益。

一个例子: 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

行文至此,我想要举一个多年前的投资实例。这个故事非常经典,因为它包含了公司经营和投资的多方面的经验。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A&P)这家公司在1929年上市,并且股价一度冲高到494点。但是到1932年,伴随着当时的经济衰退,A&P的股价回落至104点,虽然它的利润并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之后,到了1936年,该公司的股价一直在111~131点之间徘徊。到了1938年的熊市,它的股价甚至跌到了36点。

这时候A&P的市场价格已然非常有吸引力。按照1938年的股价来算,该公司的优先股和普通股加起来的价格是1.26亿美金,而当时它持有0.85亿美金的现金以及1.36亿美金的净资产。并且,A&P还是美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并且多年间一直维持着令人印象深刻的盈利记录。即使面对这样傲人的成绩,1938年的华尔街依然认为A&P的价值比它的净资产还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当时的连锁店普遍面临着加税的威胁;第二,公司的净利润在去年有所下滑;第三,当时的市场情绪普遍悲观。但是实际上,第一点原因实际上没有多少根据,华尔街却过度担忧了。而第二、第三点的影响不过是暂时的。

假设一名投资者在1937年以80的价格买入A&P的股票,此时公司过去5年的平均PE是12倍。我们很难保证,到1938年公司的股价跌落到36的时候,这位投资者依然能够淡定从容。相反,他更可能会去检查他对该公司的认知,看看有没有犯什么错误。但是,只要经过检查发现他的研究无误,他就应该理所应当地忽略市场非理性的下跌。如果他有更大的资金和勇气,他还可以在更加便宜的位置大胆加仓。

A&P的反转

1939年,A&P的股价力挽狂澜,从1938年的低点翻了三倍,涨到了117.5,比1937年的均价都要高得多。这样的反转在股票市场上虽然屡见不鲜,但是对于A&P这样一个价值股来说依然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到了1949年之后,这家公司的股价随着牛市的车轮一路上涨到1961年的705. (1961年公司股价十拆一变成70.5。)

1961年,公司70.5的股价对应了30倍的PE,而当时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平均PE在23倍左右。这样高的市盈率意味着市场对它未来高增长的预期。然而,事实上,这种高预期被证明是错误的。A&P之后数年的盈利开始走下坡路,股价也一路腰斩到34。但是,即使已经腰斩,A&P的股价依然没有1938年的时候便宜。在此后几年的震荡之后,A&P的股价在1970年跌到21.5,并在1972年首次出现季度亏损,股价应声跌至18。

以史为鉴,我们可以领略到一家体量巨大的美国公司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会经历多么大的浮沉,以及市场对它的估值会产生多么大的偏差。1938年,A&P还无人问津,1961年却人声鼎沸,之后数年股价又经历大衰退。与此同时,A&P逐渐由一个卓越的企业没落成为一个一般的公司。它1968年的利润比1958年还低,却依然用利润来分发过高的股息。1961年和1972年的A&P比1938年市值更庞大,但是,无论从经营上还是利润上都更逊色。

从A&P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教训。第一,市场的定价尝尝错得离谱,有时一个有经验和勇气的投资人可以利用市场的错误为自己服务。第二,没有一种商业能够长盛不衰。每家公司的品质都会随着时间变化,有时会变好,但是更多情况下,变差的可能性更大。投资者倒不必每天都盯着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但是也应该定期地检查其基本面。

至此,让我们回到上一个章节关于公司价值与市值的比较上来。从价值的角度来看,投资者可以认为自己拥有了公司的一部分实际的生意或者资产;从市值的角度来看,投资者可以认为自己持有一定量随时可以按照市场价格买卖的证券资产。

但是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很少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被迫卖出自己的股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在享受免于看盘的自由。他会注意市场的动态,并且根据公司的市场估值和实际价值的契合程度指导自己的买卖,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操作。 因此,那些因为市场非理性的下跌而惊慌失措的人其实是在将下跌带来的优势局面转变为自己的劣势。如果这些人看不到上市公司的股价信息,反而能好受一些,因为下跌过程中的恐慌其实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让我们回到A&P的故事中来。假如一位投资者在1938年买入A&P的股票,我们坚信只要他能拿住,即使股价下跌,他所拥有的资产价值也不会有损失,除非公司的内在价值发生萎缩。并且,他有理由相信,在适当的时候,A&P的股价能结束下跌,回到1937年的价格甚至更高–实际上1939年确实实现了。从这一角度来说,1938年A&P的股票投资者确实处在一个有利的位置上,这让他能够至少像公司的控股股东一样分享商业利益。这样说来,他也不应该仅仅因为1938年的熊市的下跌就恐慌抛售手中的持仓。

价值投资的批评者认为,只是拥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就认为自己分享了这家公司的商业利益,这一想法有点夸张了。因为,股票市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极强的流动性。但是,这个流动性并不是坏事。一方面,市场可以每天对我们持有的资产的价值进行估价,尽管这一估价不一定准确。第二,我们可以根据市场的每日动态自由地选择加大或者减少投资。因此,和其他资产相比,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可以投资者更多的交易的机会。对于真正的投资者而言,这些交易的便利性非但不会影响到他们对公司价值的判断,而且会给他们更多买卖的自由。

最后,让我们用一个寓言来结束这一篇章吧。假如你创立了一家公司并且拥有其中1000美金的份额。你的一个合伙人,市场先生,是一位很热心的人。每天他都跑过来告诉你,你所拥有的公司的份额价值几何,并且可以按照这一价格和你交易一些份额。有时候,他给出的报价非常可信,因为他给出了不少公司业务发展和前景的证明。但是,经常性地,市场先生的情绪很不稳定,时而激动时而恐惧,因此常常向你给出一些愚蠢的报价。

如果你是一个谨慎的投资人,你会让一个歇斯底里的人每天的言语来影响你的认知吗?当然不会。但是,如果他愚蠢的给出了一个出奇高的报价,我们倒是很乐意沽售给他一些份额;同理,如果他悲观地给了一个极低的报价,我们也乐意从他手里占一些便宜。但是,在其他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做个聪明人,把注意力放在公司的经营报告和财务报告上,据此形成我们对公司价值的认知。

真正的投资者面对市场的波动应当形成自己的投资策略,有时听之任之,有时加以利用。对于股价的一些重要的变动应该多加留意,因为此时往往暗藏着买卖的机遇。基本上,股价的波动只有一个意义:波动可以让投资者在股价过冷的时候买入,在股价过热的时候卖出。在其他的时候,投资者最好能忘记股票市场,只关注股息的发放和公司的基本面。

总结

投资者和投机者最现实的区别在于他们对于股市波动的态度。投机客的主要兴趣在于预测价格的走势以图利;而投资者关心的是在合理的价格买入并持有合适的证券资产。市场的波动对投资者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为投资者创造一个极低的买入价格或者一个极高的卖出价格。

很难确定,一个中规中矩的投资者能否等到市场回归到一个较低的可以买入的点位。这个等待或许会很漫长,会产生时间成本,甚至会错失一些可能的赚钱机会。总的来说,只要股价没有被明显高估,投资者最好的方案是,只要有闲余现金就买入股票。如果投资者想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那么他应该寻求个股的历史低位进行布局。

除了预测股市的走势之外,华尔街还热衷于挑选那些在未来极短的时间里有可能表现超群的个股或者板块。虽然他们有自洽的选股逻辑,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投资者该干的事情,因为这种事意味着他要和市场上做着同样事情的大量投资者和一流的分析师进行竞争。在股市里,任何强调技术分析高于价值分析的投资活动,长期来看都是失败的。

一个有健全的投资组合的投资者应该对市场价格的波动处变不惊,既不要因巨幅的下跌而恐慌,也不要因疯狂的上涨而激动。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市场每天的价格只是为了便于我们交易而存在的,我们要么利用市场偏离合理的价格的机会进行交易,要么就完全忽略那些数字。我们永远不应该因为股价上涨就买入,因为股价下跌就卖出。

最后,让我用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Marcus Aurelius的一句话作为结语:

The happiness of those who want to be popular depends on others; the happiness of those who seek pleasure fluctuates with moods outside their control; but the happiness of the wise grows out of their own free facts.

章节评论

我们能战胜华尔街吗?

格雷厄姆在这一章有一个深刻的见解是,“那些因为市场非理性的下跌而惊慌失措的人其实是在将下跌带来的优势局面转变为自己的劣势。”

这里格雷厄姆所言的“优势”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聪明的投资者享有是否被市场波动左右的控制权。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主动而独立地思考。

然而,一位典型的华尔街投资经理却无可奈何地要去跟随市场的变化–无脑地追高、低抛。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而是他们身为专业投资经理的同时,会受到不少掣肘。

所以,散户没有理由做得比专业投资者差。我们唯一不能做到的是,在华尔街定义的游戏里面战胜华尔街。甚至,身在华尔街的人自己都不能赢得这场游戏。一旦我们接受他们的规则,我们就会像他们一样成为市场的奴隶。

记住,投资就是控制一切能控制的因素,对于无法控制的就随它去吧! 我们无法控制我们买入的股票能否在今天、下周、这个月或者今年战胜市场。但是,我们能控制的是:

如果你习惯看财经新闻,或者阅读财经专栏,你可能会把投资当成是一种体育竞技、一场战争、或者是一个生存游戏。但是,实际上,投资不是要在别人的游戏里打败其他人,而是在你自己定义的游戏里控制好自己。投资者的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在市场中找到表现最好的那只股票,而是让自己不要犯下无知的错误,避免追高和杀跌。

如果你秉持着长期的心态去投资(25或者30年),那么唯一的明智之举就是,只要你有闲钱,每个月定投指数基金。只有在你需要用钱的时候才把股票卖出。

另外,要做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还要避免像很多庸人一样去评判比较自己的投资有多成功。别人战胜了标普500,不会影响到你的一厘一毫。没有人会在自己的墓志铭上标榜他战胜了市场。

我曾经采访过Boca Raton这家佛罗里达州最豪华的养老院的退休老人。我问他们这辈子的投资生涯有没有战胜市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大部分人表示不知道。然后,有个老人说:“管他呢!我只知道我挣的钱够我在Boca里面养老!”

还有比这个更好的回答吗?毕竟,投资的终极意义,并不是超越其他人,而是要挣到足够的钱来满足我们的生活所需。衡量你的投资是否成功的最佳方式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制订好你自己的财务计划,并且想好要实现这一目标的行为准则。最终,真正重要的不是比别人跑得更快,而是到达你自己的终点。

Reference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