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筛选自媒体

read_media

在广东吃饭逛街经常被叫“靓仔”“靓女”。有一次排队买烧味,前面是个七八十岁的大爷,服务员也叫他“靓仔”。

如果把服务员的话当真,以为自己真的“靓仔”,那就未免可笑了!我们知道,服务员只是想赚我们的钱。

和商店的服务员一样,自媒体从业者的写作背后,必然带着某种动机。而这个动机就是我们筛选自媒体的关键。

如果动机是赚钱,那么其所生产的内容必然会有所扭曲。尤其是自媒体的门槛低到人人都可以发声。因为媒体行业的赚钱效应是和流量正相关的,为了获取更多的流量,经常会利用一些传播学的规律。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操纵读者的情绪,以催生分享的冲动。咪蒙这个公众号,曾经就靠贩卖焦虑一炮而红。疫情期间,那些10万+的公众号的文章也往往是散播愤怒和仇恨的。这是因为负面情绪天然比正面情绪更强烈、更容易传播。

在投资领域,这个现象则更为明显。股市中每天、甚至是每分钟的波动,会一直在投资者的心中产生情绪投射。而大部分的财经媒体,如同市场的应声虫一般,在上涨时高歌,在下跌时痛骂,以此来获得听众。

抒发内心的不爽不全然是坏事,但是如果寄希望于借此解决实际的问题,那只能是徒劳。情绪只会激化问题、而非解决问题。一个投资者,如果天天跟着媒体上蹿下跳,只会越亏越多,而不可能积累投资的知识。

相比于以利为动机的自媒体,以名为动机相对而言更为可信。重视名誉的人会比较重视信用这个无形资产,因而不太可能在内容中造假或欺骗。当然,最好的动机就是既不为名也不为利,而是为了一些更高的理想,例如经世济民、创造价值。很可惜,这样的人寥寥无几。

回到“如何筛选自媒体”这个问题上来,答案是什么呢?从动机出发,如果作者以经营自媒体为生,那么我们总要从内心警惕其内容的可靠性、或者压根不要关注。人性在利益面前的软弱无耻常常会让我们大跌眼镜。如果作者只是兼职写作、或者根本不以此牟利,则有更大的可能性保持观点的独立和内容的深度。

如果我们能以此对这些自媒体进行筛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世界清静了!我们的情绪资源不必再浪费在日复一日的垃圾内容上,因而得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寻找真正有益于解决我们人生问题的方法。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Less is More的价值会一直存在。